智慧零售是現代農業延伸出來必不可少的一大特色,具有感知消費者消費習慣,預測趨勢,引導生產,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始終保持敏銳的市場嗅覺,同時我們會看到或聽到農戶農產品滯銷,瓜果蔬菜賤賣或爛在地里的新聞,其實原因歸咎于市場供需問題。如果能把農業產銷市場中的數據匯總起來,指導合理生產實現“供需平衡”并非難事。
例如,某地蘋果產量高,但當地的市場需求量卻很小。我們通過大數據采集技術發現某地蘋果的市場需求高,那么當地農業管理部門就可以聯系該地區的銷貨商,將蘋果售往該地區。當地農業管理部門還可以提前通過大數據平臺采集消費者的需求報告,并進行市場分析,提前規劃生產,降低生產風險,幫助農戶在農事方面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在近幾年,種植者通過選取不同作物品種、生產投入量和環境,在上百個農田進行了田間小區試驗后,知道了如何將作物品種與地塊進行精準匹配。如何獲得環境和農業數據?現代農業通過遙感衛星和無人機可以管理地塊和規劃作物種植適宜區,預測氣候、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情等環境因素,監測作物長勢,指導灌溉和施肥,預估產量。隨著GPS導航能力和其他工業技術的提高,生產者可以跟蹤作物流動,引導和控制設備,監控農田環境,精細化管理整個土地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和盈利能力。
如果沒有大數據分析技術,數據將會變得十分龐大和復雜。數據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只有通過有效分析,才能幫助種植者做出有效決策。
更多內容推薦:物聯網系統實現可視化智慧果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