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三十年發展,我國水產養殖業從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化、設施化為主;養殖管理決策由以經驗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以數字為核心的預測和決策技術將成為主要手段,養殖操作從人力為主轉變為自動化、智能化操作。隨著信息技術、裝備技術的發展,未來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核心是以智能裝備為支撐,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以多層次、生態化養殖為主線,不斷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損耗,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養殖產量的不斷提高、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大,養殖池塘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綜合種養模式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IMTA)是西方學者十分推崇的綜合養殖模式,也是綜合養殖的一種重要類型,其主要原理就是將一種養殖生物排出的廢物變為另一種養殖生物的食物(營養)。中國早在1100年前開始的稻田養草魚,就是通過水稻和草魚間的營養關系實現養殖廢物資源化利用的范例。草魚食雜草,減少了雜草與水稻的營養競爭,魚的糞便又對水稻起到了施肥作用。中國傳統的草魚與鰱混養也具有這樣的功能,以草喂草魚,草魚殘餌和糞便肥水養鰱。目前流行的許多養殖模式,如濾食性魚類與吃食草性魚類混養、魚與鴨混養、魚與畜混養、魚與菜混養、海帶與扇貝和海參混養、海帶與海參和鮑魚混養等綜合養殖等都基本是依據此原理。盡管上述這些綜合養殖類型多樣,但它們的基本原理相同,即通過不同營養生態位生物間的組合,使進入養殖系統的(營養)物質得到多次或反復利用,從而使系統內能量和物質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未來水產養殖業將從單一品種向多綜合品種養殖轉變,由簡單粗放向集約化(設施化、精準化、智能化)轉變由高耗能向生態化、綠色化、有機化轉變。
隨著納米傳感技術、生物傳感技術、微機械加工工藝等技術和工藝不斷進步,水產養殖信息檢測技術精度不斷提高、成本大幅降低,使得規模化應用成為可能。同時,檢測領域從單純的水質參數檢測擴展到養殖對象生理生態檢測等領域,為水產養殖精準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撐。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巡塘機器人、自動清淤機器人、自動分魚器等技術將會被廣泛應用于池塘養殖及其他勞動強度大、條件惡劣的環境,部分或全部取代人力,實現智能化、自動化作業。
可視化農業監控系統的上線,讓漁業從業者得到一定的解放,不用時刻巡塘,只需要有一套軟件就能時刻掌握魚群生長情況和周邊環境,不僅增加了風險防控力度也可以將視頻內容以直播的形式向消費者傳遞所購魚類的生長情況,讓消費者放心,消費更安心。
更多內容推薦:可視化農業旅游進入智能化時代